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在11月6-8日之间,斗指乾,即太阳位于黄经225°。立,建始也,表示冬季自此开始。冬是终了的意思,万物收藏也,意思是说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,收藏入库,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。中国又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。立冬前后,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。东北地区大地封冻,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
霜降,含有天气渐冷、开始降霜的意思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。每年九月底(西历10月22或23或24日),斗指戌,视太阳到达黄经210°时为霜降,节已入深秋,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一般来说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能感受到变凉与寒意,夏季的酷暑已然全消,沿海地区台风季节也跟着结束。
重阳节,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,“重阳”一词始见于三国时期,因《易经》中“九九”两阳数相重,故名“重阳”,在唐代,唐德宗在位时将重阳节列为“三令节”之一,重阳节开始成为正式节日。中国民间素有在重阳节登高、祭祖及祈求丰收等习俗。2006年,重阳节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另外,重阳节也是中国法
寒露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。每年九月中(西历10月7日或8日),斗指辛,视太阳到达黄经195°时为寒露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”此时气温较“白露”时更低,露水更多,原先地面上洁白晶莹的露水即将凝结成霜,寒意愈盛,故名。寒露也代表深秋的到来,气候由凉爽逐渐转入寒冷下雪
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是国家的一种象征,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现的,并且变得尤为重要。它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的标志,反映中国的国体和政体。国庆节是一种新的、全民性的节日形式,承载了反映中国民族凝聚力的功能。同时国庆日上的大规模庆典活动,也是政府动员与号召力的具体体现。 具有显示国家力量、增强国民信心、体现
中秋节是汉字文化圈的重要传统节日,起源于中国,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,约在公历的9月初至10月初(即不包括每19年7个的置闰月期间),约9月7日至10月7日。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华人的传统节日。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,在中国古代称为仲秋或中秋,中秋节不但位于秋三月之第二个月,日期亦在该月之十
秋分,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在每年的阳历9月23日前后,太阳到达黄经为180度开始。历书记载:「斗指己为秋分,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,又适当秋之半,故名也。」我国古籍《春秋繁露•阴阳出入上下篇》中说:「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」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上曰:「分者平也,此当九十日之半,故谓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教师节定为每年的6月6日,于1951年,中国共产党本着“教师是工人队伍一员的原则”改为与国际劳动节一天的5月1日。1982年4月,张承先和方明共同提交《关于恢复“教师节”的请示报告》于中共中央,建议以马克思诞辰日5月5日为教师节。1985年时任总理赵紫阳提出建立教师节的议案,经过人民代表大会通过,
白露,是二十四节气之一,每年在9月7-9日之间,斗指庚,太阳位于黄经165°。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。每年八月中(西历9月7日或8日)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八月节……阴气渐重,露凝而白也。” 天气渐转凉,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,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
处暑,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。“处”的本义是“止息”、“停留”的意思。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处,止也。“处暑”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,暑气开始消退。“三暑”与“三伏”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,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:暑天来,伏天到;伏天消,暑将尽。